的陈先生和阿禾惊呼起来,想要冲出来,却被石头死死拉住。
“别出去,出去了只会白白送死。” 石头低声说道,眼睛里闪烁着愤怒的光芒。
苏羽忍着剧痛,再次挡在门口:“学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你们不能进去捣乱。”
领头的士兵见状,冷笑一声:“敬酒不吃吃罚酒。兄弟们,给我冲进去,把值钱的东西都抢出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一群穿着黑衣的人骑着马飞奔而来,他们身手矫健,很快就将那些士兵包围了起来。
领头的黑衣人翻身下马,走到苏羽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苏先生,让您受惊了。我们是钟太傅派来保护学舍的。”
苏羽愣住了,没想到钟太傅竟然还惦记着他们。他看着眼前的黑衣人,感激地说道:“多谢各位相救。”
黑衣人没有多言,很快就将那些溃败的士兵制服了。他们将士兵押走后,留下了两名护卫,然后便离开了。
一场危机总算化解,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阿禾连忙跑出来,拿出草药给苏羽包扎伤口。“苏先生,您没事吧?都怪我不好,没能帮上您。”
苏羽笑着摇了摇头:“我没事,阿禾。这不是你的错,幸好钟太傅派了人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陈先生也走了出来,感慨地说道:“乱世之中,能有这样一处安稳之地实属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守护这所学舍,不能让它毁在我们手里。”
大家纷纷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从那以后,学舍的安全有了保障。钟太傅派来的护卫日夜守在学舍周围,不让任何不法之徒靠近。学舍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孩子们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大人们则辛勤地劳作,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冬天再次来临,学舍的油灯依旧亮着。苏羽在灯下抄书,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陈先生在教孩子们读诗,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学舍里。阿禾在给护卫们缝补衣物,石头则在劈柴,为火炉添柴加火。
阿恒拿着刻刀,在一块新的木牌上刻着字。这次他刻的是 “守” 字,背面依旧刻着一行小字:“守护希望,静待花开。”
窗外的雪粒子敲打着窗棂,发出细碎的声响。苏羽呵出一团白气,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指,继续在宣纸上誊抄《论语》。油灯的光晕在他鬓角跳跃,将那道新添的疤痕照得愈发清晰 —— 那是上个月护送粮车时被流矢划伤的,虽已结痂,却像枚朱砂痣,时刻提醒着安稳日子底下暗藏的惊涛。
“先生,‘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 趴在桌前的小童仰起冻得通红的脸蛋,鼻尖还沾着墨点。苏羽放下狼毫,指尖轻轻点在孩童额间:“就像你娘蒸馒头,每次和面时多揉半刻,面就发得更软和。学问也是这般,旧的道理嚼透了,自然能品出新滋味。”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被窗外传来的吆喝声吸引。只见石头扛着半人高的柴捆踏雪而来,木柴上的积雪簌簌落在他肩头,竟在粗布短褐上堆出层薄白。他咧开嘴笑时,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苏先生,今日劈的柴够烧三日了!”
阿禾端着铜盆从里屋出来,蒸汽在她眉睫凝成细霜:“快进来暖和暖和,刚熬的姜汤还热着。” 她将铜盆往火炉边挪了挪,盆里的衣物冒着热气,针脚在火光里明明灭灭。护卫队的老周接过她递来的姜汤,望着她指尖的冻疮叹道:“阿禾姑娘,这些粗活让我们自己来便是。”
“周大哥说笑了。” 阿禾将缝好的护膝叠整齐,“你们日夜守着学舍,这点小事算什么。” 她的目光掠过墙上的木牌,阿恒刻的 “守” 字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背面的小字被火光映得发烫,仿佛要从木纹里跳出来。
忽然,西墙传来一阵急促的敲击声,三长两短,是护卫队约定的警报信号。苏羽猛地起身,腰间的短刀在衣襟下划出冷光。陈先生迅速将孩子们护在身后,油灯被他衣袖带起的风晃得险些熄灭。
“是山匪!” 老周按住腰间的长刀,粗粝的手掌在刀柄上攥出红痕,“约莫二十人,正往东门去!”
石头丢下斧头抄起扁担,木柴滚落在地发出闷响:“我去堵门!”
“等等。” 苏羽按住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墙角的油罐,“他们要的是粮食,不是人命。老周,带孩子们从密道去地窖。石头,把油罐搬到门后。阿禾,拿火折子来。”
众人各司其职的声响与风雪声交织在一起。阿禾攥着火折子的手心沁出冷汗,指尖触到围裙口袋里的药囊 —— 那是她早备好的金疮药,用晒干的忍冬花和当归磨成的粉末,此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