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了。
至于为什么荀瑾瑜这么想…
那就不得不先说如今大周的权力框架了。
这些天以来,荀瑾瑜重温了一下汉王府中的藏书资料与现实大周曾经的一些发展历程。
以荀瑾瑜担任一国丞相二十年的眼光来看,现实中的大周与吴信的大周有着本质的区别。
虽然皇帝的角色依旧是天命所归,执掌天下权柄的最高人。
但与吴信的说一不二不同,苏武身为皇帝的权柄其实很分散。
也就是权柄的集中度不够,只是苏武很聪明,一直把大周的军权牢牢抓在手里,避免了大权旁落的可能性,从而看似依旧在大周一言九鼎,说一不二。/x·1·9?9-t^x′t+.+c,o_m¨
但真的是这样吗?
自然不是。
因为门阀世家在大周内部的权柄比例并不低。
这是所说的权柄,非是军权,而是他们垄断了文官体系和地方治理。
数百年的发展,中枢要职、州郡长官,乃至基层胥吏,多由世家子弟或其门生故旧充任。
这形成了一根又一根无形的触手,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是的,军权固然锋利,能保证自己权柄不失 极具威慑力。
但日常的治理、赋税的征收、民生的维系,却不是军权能处理的,而是得依赖这套遍布世家之人的文官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苏武的意志,同样也需要通过这套体系去传递和执行。
一旦传达的政令,有损害这些人的利益,那么其中的阻滞,可想而知。
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政令通达,亦为了保证自己屁股上的位置,那么苏武就必须对这些人进行分化。
首先出场的,是绣衣使者。
他们遍布天下,是为耳目,也是避免地方尾大不掉、监视世家动向的工具,偶尔间也可以充当拉拢、分化、制造矛盾的工具。
这与苏武手中的军权相辅相成,成为了维持苏武统治的支柱。
但这种工具,只是活跃了一段时间,便藏于暗处,只充当耳目,不再高调示人。
这是因为,这个工具容易引起门阀世家们的恐慌。
当皇权的爪牙带来的威胁超过了单个世家能承担的极限,那么他们的带来的分化效益,甚至可能远不如让世家门阀们联合的速度快,也容易让世家们采取更极端的手段来自保。
所以,当维持统治的目的已经达到,也为了避免动摇统治的根基,那么苏武自然见好就收,收回了绣衣使者庞大的权力,只留下了监察这一作用。
但绣衣使者暂时落幕,可朝堂的分化却不能停。
因为这是皇权的保证。
作为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他的权力。
因此,四分五裂的朝堂和维持朝堂需要的平衡,保证皇权的独大就成为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门阀世家需要用谁制衡?
无外乎宗室,外戚,宦官,寒门。
可宗室被自己杀光了,该怎么办?
那就只能使用外戚、宦官、寒门了。
这些新贵在苏武的大力扶持下进入了朝堂。
同时,在经历许多的斗争之后,苏武也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四分五裂、相互牵制,维持着微妙平衡以确保皇权独尊的朝堂,在他手中诞生。
如此一来,他终于高枕无忧,不再折腾,漫不经心的该做什么做什么,直至年岁渐长,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没有男嗣的苏武,纠结许久,决定依照宗法,试图把那顶尊贵的太子冠冕,放在苏绾头上。
但这样一来,身为苏武扶持的外戚势力领袖便选择了极力反对。
毕竟他是苏婉清的外祖父。
而且,他还是力挺苏婉清成为皇太女的最大后台。
朝堂上,他以“皇长女性子懦弱、温顺”无法扛下储君之重任为理由,带着诸多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