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八百七十二章 严重动摇军心

第八百七十二章 严重动摇军心

撑,他哪里顾得过来,所以很多事不得不落到朱祁钰肩上。

于谦亲自把奏折送来。他一方面要交接文书,另一方面也要就一些军情亲自向皇上汇报。

当于谦走近王府书房门时,一眼就看到正趴在桌上揉腰的朱祁钰。

“臣于谦,请皇上安好。”

于谦站在门口,躬身请安。

“朕挺好的。”

朱祁钰一听,立马站直了腰背,低着头拿起桌上的文书继续看了起来,口气很平常。

于谦这才走进来,把手中一包沉甸甸的东西放在桌上,再次行礼说道:“请皇上查阅。”

“有这么多东西?”

朱祁钰掀开一瞧,里头都是送上来的地方奏章。

“回禀皇上,大部分都是一些祝贺文书,祝我们大明兴旺发达。”

一听这话,朱祁钰稍稍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要是刚一即位就压上一堆急报奏折,恐怕就是大祸临头了。

随便翻了几个折子看看,果然是歌功颂德、邀宠求升的一套。

于谦站在旁边,静静等皇上问话——这本来该是由内阁的人来做,可如今却是于谦自己亲自送来。

倒不是没其他人可以送来,而是怕别人送过来反而把皇上耽误了。

朱祁钰一边翻一边念叨:“怎么还掺了两篇要封赏的报告?”

他在两边对照了一下,笑着点头说:“有点意思嘛。”

想了想又继续说道:“按规定照旧,但这次参加京中演练训练的士卒,每人都再多加一两银子赏赐。”

赏功要有节制,不然会影响国库储备,何况许多将士已经提前领取了半年粮饷。战事还没真正结束,等到胜利后再好好重赏才更合情合理。

“遵旨。”

于谦嘴角微露笑意,恭敬谢恩。

朱祁钰继续翻到一个折子开口:“这一篇提出,在京的一些受照应的官员亲属子弟,以及国家学馆国子监的那些生员,特别是正统十三、十四年间被选入学馆的,应该统一遣返原籍读书,以便跟随自己父兄学习。”

转头看看于谦:“爱卿来说一说,这么做又是为何?”

“皇上,要强军先要确保粮食供应。这些人呢说实话没什么用处,还消耗不少军粮。更关键的是,他们在营里会影响将士们的士气。”

于谦并不拐弯抹角。那些得特殊照顾的家伙,不少人脑子僵硬又怕打仗。像国子监那些念书人,就只会夸夸其谈,竟然还能说出“不如先放弃大同宣府”的想法来,严重动摇军心。

虽然大明朝不因说几句话而判罪,但这等事情也得注意控制一下才好。

接着皇上问他:“那爱卿有什么打算?比如将一些上了年纪的、身子虚弱的年轻士兵、大力士以及卫队中年老之人,分去一些轻松差事,适当减发些军饷,会不会有助于队伍更稳呢?”

这事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难题,当皇帝也不容易。大臣们想节省开支,第一反应总是想着从军队开刀,削减军费。

所谓幼军,本来应当是那些经过严格训练的年轻士兵,是将来专门负责保护太子的精锐人选。可是如今,这些人多半已经年过花甲,从未经历过实战,只会领着俸禄,实际上形同虚设,派不上任何用场。

等听完于谦的解释,朱祁钰这才明白,这是打算从部队里一点点剔除不中用的人,好把编制腾出来。难怪于谦递上来的奏报连炊事员、郎中这些军中人员都要逐个登记清楚。

朱祁钰顺势多问了一句:“既然是人年纪大、不适合带兵打仗了,为何不直接遣散回乡,换些年轻有活力的人进来?”

于谦低下头,一听便知道皇帝语气中有点调侃的意味,也只能苦笑回应:“陛下,这些兵士在军队里待得太久,关系复杂、牵扯太深,要是动作太大,难免引起变动。为了稳妥起见,眼下也只能一步步来。”

听罢这些话,朱祁钰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朕准了。”

毕竟兵士退休、安置这些事情牵涉面实在太广,一时半会儿根本处理不干净,朱祁钰觉得这些问题日后再说也不迟。

之后两人便又谈起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像是哪位亲王妃子去世了,又是哪位藩王病故,一道道奏报说来。

忽然,朱祁钰手中一份奏折让他变了脸色:“嗯?你要‘诡雷’?”

说着,他手执折子走到于谦跟前,久久盯着他头顶:

“于卿,抬起头来。”

于谦听到这话心里已经知道大事不好,这事必定跟火器相关,皇帝向来对此异常敏感,凡有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