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八百三十九章 根本无法攻破

第八百三十九章 根本无法攻破

,皇帝和大臣便找了个小亭子,仔细研究杨洪送来的这份军报。

这份军报中,不仅有夜不收刺探的情报,更重要的是杨洪所做的战略部署,事无巨细,全都写得清清楚楚。

主要是于谦在看,朱钰则更多是坐在一旁,听于谦解释,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虽然他前世是个兵王,但朱钰更擅长单人行动或小股部队作战,对于大规模的边关攻防战,并没有太多经验。

因此,还真有点看不懂这份军报。

在重要信息旁边,还有杨洪本人的亲笔注解,生怕皇帝看不懂,或者产生误解。

像这样的一份军报,与真正的常规军报相比,阅读难度大大降低,于谦读通其中内容,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不久之后,他便提取出了其中的关键信息。

“都说杨家满门忠烈,果真如此。陛下请看这几处安排,都是镇守要害之地。杨洪给自家人的兵力,一向最少,但任务却总是最重的。”

“五千兵马,加上沿途驻军,也不过六千人左右,却要防守两百里的交通要道。”

“也只有杨洪,才敢让自己的亲侄子去承担这么艰巨的任务。”

朱钰眉头微皱,疑惑地问道:“这样不会出问题吗?”

杨洪对自家人的高要求,朱钰还是挺满意的。不过对于这种冒险的做法,皇帝还是有些不解。

自古以来,兵家之道,讲究稳扎稳打,以大势压之。宣府目前的局势,还没有到必须冒险的地步,杨洪为何要这么做?

难道是故意在皇帝面前炫耀?炫耀自己家人的实力,炫耀自己的指挥能力?

不像吧。短短几次接触下来,杨洪给皇帝的印象很深,朱钰觉得他不像是会干这种事的人。

成熟稳重的名将,可靠而忠诚,这是朱钰内心对杨洪的评价。

虽然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几个标签,但也不失为对他性格的一种概括。

于谦思索片刻后,摇头说道:“陛下尽管放心便是。”

“杨洪身边的这两个侄子,年轻时就跟随他南征北战,经历无数生死。”

“他们的战场经验极为丰富,能力也十分出众,比起一般的老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更是精挑细选,常年跟随他们的精锐部队,用起来得心应手,敢拼命、能拼命,战斗力极强。”

“这样的精锐之师,一人可抵三人,若是发挥得好,甚至能抵十人。”

“五千兵力,防守两百里要道,看似冒险,实则极为稳妥,防御固若金汤。”

于谦手指轻轻敲击着军报,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如果瓦剌轻敌,真以为五千兵力容易突破,杨总兵的这位侄子,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古代军事方面,于谦是权威,朱钰从不自作聪明,不懂装懂,而是选择相信值得信任的人。

既然于谦都这么说了,朱钰便不再多言,继续听他讲下去。

杨洪的战略布局,整体上突出一个稳字,毫无破绽。

即便是那些看似薄弱的地方,也只是表面看起来容易突破。实际上由精锐部队把守,依托地形优势进行防御,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攻破。

朱钰对这份军报提出了许多问题。

其中就包括,既然有可靠的信息来源,详细透露了敌军的部署,为何杨洪并没有因此做出专门的安排。

反而和敌军各玩各的,依旧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布防,而不是根据最新的情况来做调整。

于谦对此也做了解释。

“这份情报来得确实及时,及时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确定瓦剌战略的大方向。”

“但这份情报又来得太早,太早了,因为瓦剌至少要到明年五月才会南下,这中间几个月的空窗期,变数实在太大。”

“陛下,别看他们眼下布置得很详细,实际上,这种大规模战争的战略部署,在战争真正开始之前,始终是不断变化的。”

“等到战争爆发时,更会根据战事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朱钰明白了于谦的意思。

即使这份情报确实可靠,杨洪也不可能根据这份情报,去制定几个月后的战略部署。

时间差距太大,变数太多。

到那时,谁又知道瓦剌真正的战略是什么?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据以往的经验来部署,这才最稳妥。

杨洪不愧是名将,他在这一点上看得极为透彻,如同一座泰山,牢牢地镇守在宣府,守护着大明的门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