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摇头,督抚文官站出来笑着说道:“杨总兵的安排,妥当得很,没有半点瑕疵。”
“是啊,是啊,相当妥当,我们全都听杨总兵的。”镇守太监连忙跟着附和,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大明地大物博,像宣府这样的门户,足足有九个,军事重镇更是数不胜数。
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文官占上风,有的地方宦官一手遮天,而在宣府,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杨洪的声音!
除非杨洪叛变,否则整个宣府上下,绝不会有第二个声音!
杨洪询问这些监督者的意见,是在给他们面子,也是给陛下面子;如果不懂得感恩,那就得好好想想,自己会不会在家里、在床上被人从背后捅上五刀,然后摔下床去送命。
杨洪点点头,收回目光,神情严肃地盯着面前的沙盘,眉头微微皱起。
在他精心布置之下,整个宣府宛如铜墙铁壁,一点破绽都看不到。
越是这样,瓦剌就越会疯狂。
到那时,谁来对付瓦剌主力,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份责任,杨洪决定亲自承担。
他之所以深得人心,上下无不称赞、敬重,
不就是因为,有困难的时候,杨洪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遇到大规模战事,杨洪真的会亲自处理最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大家给我上”和“大家跟我上”的区别。
杨家能有如今的家风,一家老小,满门忠烈,没有一个是胆小鬼,没有一个是废物,
也和杨洪这样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深吸一口气,杨洪抬起头来,目光扫过众人,大声说道:“各位!宣府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
“此战天时,瓦剌大军刚刚溃败,马匹过冬又要奔波百里,状态肯定不佳,因此天时在我!”
“此战地利,我宣府地处天险要地,寻常人难以攀登,更有数百年加固的城墙,可谓城高墙坚,如金汤一般,牢不可破,因此地利在我!”
“此战人和,陛下革新图治,推行农庄法,山外九州百姓无不欢呼,义军团练更是遍地开花,踊跃参军者比比皆是,正是人心可用之时,因此人和在我!”
杨洪重重一拍桌子,大声道:“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大明!此战我大明必胜,诸位可有信心?!”
众人挺胸抬头,齐声回应:“大明必胜!大明必胜!”
“声音不够响亮!让我看看你们的决心!”杨洪怒吼道。
众人顿时声嘶力竭地喊道:“日月不落,大明永辉!日月不落,大明永辉!日月……”
杨洪看着面前众人脖子梗着,一个个喊得面红耳赤,脸上不禁露出笑容。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此战必定胜利,他自己都想不到怎么输!
不久之后,众多将领依次出帐,带着杨洪的命令,前往各军营中调度兵马,执行军令。
杨洪自己也没有闲着,他亲自披甲上马,骑着高头大马,前往前线整顿军队。
最硬的骨头,他要亲自去啃;瓦剌的主力,他也要亲自去迎战。
攘外必先安内,这整顿军队的事情,杨洪自然不能交给别人去做,必须亲力亲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家军队的情况,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这一战,是关乎国家命运的一战。
不只是瓦剌,更是大明在赌这一场国运之战。
谁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终赢家,谁就能重新崛起强盛;而失败者,则会彻底一败涂地,堕入深渊,再无翻身之日。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皇帝,正在给锦衣卫授课。
这些锦衣卫都是宣义兵的预备役,将来要经常与士兵和百姓打交道。
他们以前所学的,都是抓人、千里追踪、辨识身份之类的内容,让他们去对付某些人,那是驾轻就熟。但让他们与百姓打交道,他们却完全不知所措。
朱钰这一课,主要讲的就是如何与百姓相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强调的是“江山为重,社稷为重,百姓为重,君为轻”。
他讲究的是“要对百姓好,让百姓知道你对他们好,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记住你们的好,你们每一份恩情,都会得到回报”。
一堂课下来,朱钰尽量与宣义兵预备役互动,可无论是提问还是其他方式,都没有任何回应。
和普通士兵不同,锦衣卫对皇帝的敬畏和尊崇远胜常人,根本无法像对待普通将士那样自然相处。
朱钰尝试了许多方法,包括借鉴之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