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恶行得到某种救赎。
这么一来,这个人设就饱满多了,也有了完整性。
毕竟,一个单纯的坏人,远远比不上一个站在自己角度,除了坏还有别的情感,形象特别饱满的反派。
第三个功能是情感价值的暴力提纯,用死亡来作为爱的计量提纯。
咱们看网络小说,追求的就是那种极致的情感冲击。
就像常见的虐文公式里,死了的白月光才是无敌的。
死亡在这个时候,就成了计量化情感里最粗暴有效的方式。
不过得注意,不能为了死而死,不然这个角色又回到了下线工具化的状态。
得好好铺垫,让观众觉得这个角色的死亡是他自己选择的,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那为啥说为爱死亡是这类反派的必须项呢?
这其实和咱们东亚文化的心理底层逻辑有关,是父权叙事下的献祭美学。
在性别权利投射下,男性反派要是死了,往往会被赋予骑士精神,也就是保护者的形象。
而女性反派呢,就容易沦为疯女人,需要通过死来完成去污名化。
在女频的言情文里,为了让读者达成幻想和满足感,就需要突出男性的情感奉献。
所以让反派为爱而死,就成功地赋予了他骑士精神。而且从集体潜意识来看,咱们东亚文化里有以死明志的传统,死被建构成了最高级的情感表达仪式。
总而言之,为爱而死作为角色闭环的本质,其实就是叙事赎罪券。
通过死亡,能完成三重兑换:
第一重,恶行用命偿还,完成道德解脱,让反派之前做的坏事看起来没那么不可原谅;
第二重,恋爱脑用命证明,完成情感升华,让反派对爱的执着得到升华;
第三重,工具人用命刻印,加深观众的记忆点,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印象深刻。
上面说的这些,虽然是以恋爱脑反派为例子,但并不是说只有恋爱脑才能为爱而死。
这里的‘爱’也可以是亲情、友情等有情感羁绊的爱,只要是这种有情感羁绊的爱,都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就像有的反派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死,或者为了自己的朋友牺牲,同样能让这个角色变得立体、饱满,让观众对他产生不一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