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就回到了杭州。因为张招讨的军马在城里,宋先锋就暂时屯兵在六和塔驻扎下来,诸将也都在六和寺安歇。先锋使宋江、卢俊义则早晚入城听令。
鲁智深和武松在寺中歇马,欣赏城外的秀丽江山,心中欢喜。当夜月白风清,二人正在僧房里安睡,忽然被江上的潮声惊醒。鲁智深误以为是战鼓响,有敌人来袭,于是跳起来拿起禅杖准备出去厮杀。众僧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纷纷询问原因。当得知是潮信响时,众僧都笑了起来,并解释给鲁智深听。
鲁智深听了众僧的解释后,心中突然大悟。他想起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他的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现在他已经活捉了夏侯成和方腊,正应了前两句。而今夜听到潮信,又应了后两句。于是他明白自己应该圆寂了。
鲁智深向众僧询问圆寂的含义,得知圆寂就是死后,他笑着表示自己今天必须圆寂。他让众僧为他烧桶汤来沐浴,并换上一身御赐的僧衣。然后他叫来部下军校,让他们去通知宋江等人来看他。接着他又向众僧讨要纸笔,写下了一篇颂子,并坐在禅椅上等待宋江等人的到来。
当宋江等人急匆匆地赶来时,发现鲁智深已经坐在禅椅上不动了。他们看到鲁智深留下的颂子后嗟叹不已。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并焚香拜礼,城内张招讨等官员也来拈香拜礼。宋江将鲁智深的衣钵和朝廷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众僧,并做了三昼夜的功果来超度他。最后将他的遗体火化并葬入塔院。
与此同时,武松也对宋江表示自己已经残疾不愿再赴京朝觐。他将自己的金银赏赐都留在六和寺中作为公用,并决定在此出家做一个清闲道人。宋江尊重他的决定并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武松就在六和寺中出家修行直到八十岁善终。这是后话不提。
先锋宋江每天都在城中听令,等待张招讨的中军人马前进。当军队入城屯扎后,过了半个月,朝廷的天使到来,奉圣旨命令先锋宋江等人班师回京。张招讨、童枢密、都督刘光世以及从、耿二参谋,大将王禀、赵谭等人都陆续先回京师去了。宋江随即也收拾军马准备回京。
然而,在起程之前,却发生了几件事情。林冲染上了风病瘫痪了,杨雄因为发背疮而死,时迁又因为搅肠沙而死。宋江看到这些情景,心中感伤不已。此外,丹徒县又送来文书,报告说杨志已经去世,葬在了本县的山园。林冲因为风瘫无法痊愈,就留在了六和寺中,由武松照看,但半年后还是去世了。
宋江和剩下的将领们离开了杭州,向京师进发。在途中,浪子燕青私下里来劝主人卢俊义。燕青表示,他从小跟随卢俊义,蒙受了很多恩德,现在大事已经完成,希望能够和卢俊义一起辞去官职,隐居山林,过个清净的生活。然而,卢俊义却不同意,他认为自己自从归顺宋朝以来,北破辽兵,南征方腊,立下了很多功劳,现在应该衣锦还乡,享受封妻荫子的荣耀。
燕青见卢俊义不听劝告,便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定无结果。”他认为自己离开是有好结果的,但卢俊义如果继续追求功名,只怕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燕青还举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例子来劝诫卢俊义。然而,卢俊义却认为自己并没有犯下那些罪过,不会受到朝廷的负累。
最终,燕青决定还是离开卢俊义。他向宋江辞别,但宋江是个义重如山的人,肯定不会轻易放他走。于是,燕青只好在夜里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离开了。第二天早上,军人发现了一张字纸报告给宋江。宋江看到上面写着燕青的拜辞和口号:“情愿自将官诰纳,不求富贵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淡饭黄齑过此生。”宋江看了之后心中郁悒不乐但也无可奈何。
随后宋江将所有损折将佐的官诰牌面都收拾起来送回京师缴纳还官去了。
宋江率领的宋兵人马缓缓前进,当他们到达苏州城外时,李俊假装中风躺在床上,不能继续前行。宋江得知消息后,亲自带着医生来看望他。李俊请求宋江留下童威、童猛照顾他,等病愈后再追赶大部队朝见皇帝。宋江虽然有些疑虑,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答应他的请求,带着其余将领继续前往京城。
然而,这其实是李俊的计策。他和童威、童猛以及之前结识的费保等四人一起,在榆柳庄上商议后,决定打造船只出海,投奔外国。后来,李俊成为了暹罗国的国王,童威、费保等人也都在海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宋江等人继续前行,一路上经过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