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运作。
散宜生在十四日拜见武王,提议第二天一早到相府举行拜将仪式。武王询问关于拜将的具体礼节,散宜生回答说,应该像黄帝拜风后那样举行。武王表示同意。
次日,即三月十五日,是吉利的一天。武王带领朝中的文武官员一同前往相府。门外响起了乐声,军政司的门官放炮并开门。随着三声炮响,相府的门缓缓打开。散宜生引领前行,武王跟随,直至银安殿。军政司的人员立刻报告,请求姜子牙升殿:“千岁亲自前来,请元帅升辇。”姜子牙快速从后面换上道服走出。
武王恭敬地说:“请元帅上辇。”姜子牙急忙表示谢意,与武王并肩走向大门。武王鞠躬致敬,然后两边的侍卫扶着姜子牙上了辇。散宜生请求武王亲自扶着凤尾,连推三步,表现出对姜子牙极高的尊敬。
姜子牙带领仪仗队伍出城,前方七十里路上,大红旗林立,直摆到了西岐山。西岐的百姓,不论老少,都携家带口来观看这盛大的场面。当姜子牙到达岐山,接近将台时,他看到一座牌坊,上面的对联写着:“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昭示着周朝的兴起和统一天下的宏图。
众将分道行进。武王来到将台边,看到将台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将台的构造是:
1. 高三丈,代表三才(天、地、人)。
2. 宽二十四丈,代表二十四节气。
3. 第一层:台中立有二十五人,各自代表五行(土、木、金、火、水)的方位和属性。
4. 第二层:三百六十五人,手持大红旗,代表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
5. 第三层:七十二名牙将,手持各种兵器,代表七十二候(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分为初、中、末三候)。
三层中都有祭器和祝文,整个仪仗队伍严整肃穆,剑戟森严,是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
散宜生走到銮舆前,恭请武王下舆。武王迅速下舆,随后散宜生说:“大王可至元帅前,请元帅下辇。”武王走到辇前,恭敬地说:“请元帅下辇。”姜子牙随即命令中军帮助他下辇,散宜生引领姜子牙走到台边,然后散宜生恭敬地说:“请元帅面朝南方,背向北方。”
散宜生宣读完毕祝文之后,周公旦引导姜子牙上到第二层台。周公旦恭敬地说:“请元帅面向东方,背对西方。”
周公旦宣读完毕祝文后,召公奭引导姜子牙上到第三层台。这时,毛公拿着武王赐予的黄钺和白旄上前,并祝福说:“从今以后,奉天旨征讨,惩罚这位独夫,为百姓除害,为天下造福,元帅请前往勉励!”子牙跪下接受黄钺和白旄,随即命令左右侍卫执捧。
礼官恭敬地说:“请元帅面朝北方,拜受龙章凤篆。”子牙依仪式跪拜。随后,左右侍卫吟唱“中和”之曲,奏响“八音”之乐。乐声激昂,响彻整个场地,上下皆为之动容。
召公奭宣读完毕祝文后,姜子牙站立在台中央的位置。
随后,军政司走上台前,向元帅姜子牙报告:“请发鼓竖旗。”紧接着,两侧的鼓声响起,宝纛旗随之拔地而起。军政司又请求元帅佩戴护顶之宝。
这时,军政官员端着一只涂有红漆的托盘走上前,托盘上放着一顶金光闪闪的盔甲,准备呈献给元帅姜子牙。
军政司递上金盔,姜子牙随即戴上。接着,军政司下达命令:“取袍甲上台。”于是,军政官员手捧着袍甲,庄重地献上,摆放在台上准备供子牙穿戴。
姜元帅在将台上全副武装,站立威武。军政司传令:“取印、剑上台。”随后,军政官捧着印章和剑上台,同时还捧上了一个架子,架子上摆放着三种代表与天子联合、指挥诸侯的物品:令天子的旗帜、令天子的剑、令天子的箭。就在这时,印章和剑被带上了将台。
军政司将印章和剑恭敬地呈递给姜子牙。他接过印章和剑,高高举过头顶,表达敬意。散宜生此时请武王进行拜将仪式。武王于台下深深鞠躬,共八次。
武王拜罢,姜子牙命令辛甲用令天子的旗帜请武王上台。不久,辛甲持旗高声宣告:“奉元帅之命,请武王上台!”随着旗帜的引领,武王上了将台。姜子牙随即下令:“请展示印章和剑。”并请武王面朝南方端坐。
子牙完成拜谢后,跪下并上奏说:“老臣听闻:国家不可由外部治理,军队不可内部指挥。对君主不能有二心,面对敌人不能有疑志。臣既受命,承尊重的节钺之威,岂敢不尽全力,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武王对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