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中不禁感到失落。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诗:
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止见钩。
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这两首诗表达了文王对于未能见到姜子牙的遗憾,以及对于寻找贤人的渴望和对时局的忧虑。他在美丽而宁静的溪边,感受到了一种深切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思考。
散宜生听了南宫适的话,急忙强烈反对,他认为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简单处理。他说道:“将军,此事不能这么轻率处理!如今天下动荡,四方不宁,许多贤人君子都隐居在深山幽谷之中,不为世人所知。我们所求的贤者,若真是姜子牙这样的隐士,怎能用寻常的方式请他出山?”
散宜生的话让文王思虑再三。他知道这个时期需要像姜子牙这样的贤才来安定天下,于是他决定采纳散宜生的建议。文王说:“大夫所言甚是,吾等确应以至诚之心,恭敬之态去迎请大贤,不可轻率行事。”
于是文王下令百官斋戒三日,准备以最崇高的礼节去迎请姜子牙。南宫适虽有所保留,但也不敢违抗文王的命令,只得服从。
文王和他的大臣们知道,能否请到姜子牙出山,对于天下的安定和民族的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以最诚挚的心,准备迎接可能改变国运的这一天。
散宜生的话充满了对求贤的敬重,强调了贤人的重要性和用心聘请贤人的必要性。他的话让文王更加坚定了用最恭敬的方式迎请姜子牙的决心。
文王听后非常高兴,对散宜生的见解表示认同,并说:“大夫所说正合我意。”于是,按照计划,文王和百官在殿廷中斋戒宿宿三日,准备用最隆重的礼节去聘请姜子牙。
这个决定在西岐城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对文王即将聘请的大贤姜子牙充满了期待。后来有人为此事作了诗:
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
周家从此皇基固,四九为尊八百年。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文王聘请姜子牙的赞扬,以及对周家未来的美好展望。从此,西岐得到了太公的辅佐,周家的基业得到了巩固,享有了长久的繁荣。
文王听从散宜生的建议,斋戒了三日,在第四日沐浴更衣,以最诚挚的态度准备迎接姜子牙。他庄严地坐在銮舆上,携带着厚礼,率领着整齐的军队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磻溪迎接姜子牙,同时封武吉为武德将军,以表彰他的贡献。
整个西岐城沸腾了,人们无论老少,都纷纷涌向街道,希望一睹聘请大贤的盛况。只见旗帜分五色飘扬,戈戟之声铿锵有力。笙簧之音遍布道路,仿佛鹤唳鸾鸣,画鼓声声,宛如雷声滚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欢欣。
文官们身着宽袍大袖,武官们身披坚甲,城内到处弥漫着香气,城外彩带飘飘,整个场面充满了庆祝的气氛。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等贤臣皆出现在队伍中,为这盛大的时刻增添了更多的荣耀。
圣主文王降临西土,周家的未来看似已有美好的预兆,五凤鸣岐山,预示着周家的兴盛。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和平安宁的氛围中,宇宙间充满了雍熙之气。文王的真诚和敬意,为寻求姜子牙这位大贤而来,必将为周室带来兴旺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