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民族党还有哈布斯堡这三种选项,毫无疑问在奥匈帝国各族看来都不是好选项,有可能的话,奥匈帝国内部各族和地区更倾向于自治,不过,前世的历史表明没有奥匈帝国,那些原本奥匈帝国领土上的国家和民众,和周边国家对比过的反而更差。~g,g.d!b`o`o`k\.¢n*e_t^
因此维持帝国的运作,对于如今奥匈帝国各族和地区,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统一的国家,那这片土地将立刻变成其他大国博弈的场所,成为天然的战场。
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甚至是东非,会支持各自的代理人,然后在当地开启大乱斗。
……
1932年对于苏联毫无疑问是值得骄傲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并结算的年份。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还有苏联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极大塑造了苏联民众的信心。
莱茵市。
恩斯特好奇的看着手里汇聚的各种苏联近几年经济发展报告,大多数是苏联官方报纸的德语译制版。
和当年东非工业计划喜欢藏着掖着不同,苏联官方毫不掩饰他们近些年来的经济成就,并且大肆宣扬。
在《消息报》上,标题为“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内容中,其领导人约瑟夫宣称:“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时间完成。”
前世约瑟夫说的是九个月,毫无疑问本时空里苏联在一五期间实施的比前世更好,否则约瑟夫不可能如此有底气这么说。
不过,在恩斯特看来,这两种说法大概率都有夸大成分,或者说有意遮掩了苏联国内的一些问题,只重点描述苏联的建设成就。
当然,苏联官方的这种做法也谈不上性质恶劣,因为苏联政权需要树立国内民众的信心。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工党政权,苏联的历史,也就才二十年时间,他们的发展没有任何前例可循,甚至许多苏联工党人,都不知道这条道路是否能一直坚持下去。
因此,他们极度渴望“胜利”,来证明这条道路的可行性。
不考虑这方面,苏联的做法也毫无问题,毕竟其他国家在舆论宣传领域也这么做,就比如东非,在报道国内方面,肯定不会真实事求是,东非同样需要统一共识,凝聚民心。
“父亲,苏联人的这些报纸,数据可能有些问题,不过和我们所预估的也差不了多少,看来苏联内部确实相较于沙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领域。`l^u_o¢q`i\u.f_e?n¢g~.¢c^o¢m′”弗里德里希在一边颇有兴致的说道。
对于苏联的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都十分感兴趣,因此东非不可能不对苏联展开调查,弗里德里希皇储对苏联的发展情况甚至比部分苏联人都要更加清楚。
恩斯特说道:“苏联的制度本来就有可取之处,至少现阶段,苏联应该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国家,他们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到工业建设上去。”
“这种万众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的盛况下,苏联的工业如果没有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才是怪事。”
“而且苏联现在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本身就容易做出成绩,难的是后续苏联能够一直把这种状态维持下去。”
“就像我们一样,当初东非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但是当帝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计划性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后续每提升一步,难度都进一步加大,未来苏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对于这一点,弗里德里希也深有同感,在工业化早期,东非只要堆工业产量,经济上就很容易出成绩,但等东非进入二十年代之后,就必须做出各种经济上的调整,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毕竟市场是有限的,在未完成工业化以前,东非本国市场需求,就可以满足国内快速工业化的需要,等到东非初步完成工业化后,国内市场就已经饱和,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出去”。
用更粗暴的话说是“去抢夺世界市场”,而其他国家的市场,东非企业和商品想要进入,就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军工业产品,价格更低,质量更优,但许多国家依旧会选择美国的武器装备,这就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
因此,想要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有时就必须采取政治,甚至是军事上的手段。
东非也是这么做的,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