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带着农场下凡尘 > 第35节

第35节

点都没错。

一人喝倒十几个青壮,很多人一辈子听都没听说过。

“石伯谦,你要是能喝完这三坛杜康,为兄就写信给岳丈大人,为你借来王右军的摹本字帖。”

王右军说的肯定是王羲之,石仲魁眼睛一亮时,于洪高对着刚发现亲爹和众人的于同甫喝道。

“胡闹,酒多伤身,更别说是整整5坛杜康。”

于同甫顿时像鹌鹑一样,一躬到地,“孩儿孟浪了。”

石仲魁倒是想赢于同甫,毕竟书圣的字帖即便是临摹本,那也是传家之宝,轻易不示人的。

可于洪高都开口了,自己再违背他的意思,别说古代了,现代社会也没几个人会头铁的当着众人的面打老师的脸。

其他人即便想看热闹,但喝酒不是比拼文采,真要是非得让石仲魁喝,那不仅仅是得罪人那么简单了。

“伯谦可还能再饮几杯”,高永民哈哈一笑,“贤侄都还没敬我等的酒,本官提议只限3杯,可好?”

只是三杯,于洪高就没理由劝,也不好忤了高永民的意思。

对着石仲魁眨眨眼,他这是担心三杯之后又三杯,那就没完没了。

石仲魁知道高永民的意思,绝不是想看自己出洋相,而是想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酒量惊人。

一行人再次进入大厅,立马就有小厮端酒和倒酒。

第51章 好志气

三杯之后,众人见他脸色还是和刚才一样只是微红,手却很稳的把酒杯放下,立马知道这家伙是真能喝。

可惜高永民不说话,在场的人也不好继续。

否则为了试探一个后生的酒量,去打高永民的脸,傻子才做。

这年代的杜康,早已经不是曹操时期的低度酒了。

自元代开始,烧酒就已经慢慢流行起来了,文人不会喝烧刀子,而二三十度的杜康,已经算是烈酒了。

“好酒量”,高永民这下确定了石仲魁的酒量后,也不想再继续下去。

既然此时也已经吃的差不多了,当然是各回各家,至于上衙门,今天是肯定不会再去。

送走十几个没子侄喝醉的客人,让石仲魁没想到的是,剩下的长辈,没一个愿意把自家后辈留下来。

稍微一想,石仲魁很快笑着摇摇头,毕竟都是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之家,不愿意子侄辈酒后出丑。

加上离家又都不远,所以即便是醉趴下了,也要让小厮扛回去。

这下装醉的贾琏就没法再装了,好在石仲魁在贾宝玉被人扶上马车时,见他露出祈求表情。

这才心里暗笑的对贾政行礼道,“世叔还请原谅则个。

小侄不为琏二哥和其他兄弟求情,毕竟我等都以成年,遇到好友酒到酣时醉酒也是常态,回家睡一觉就没事了。

但宝兄弟还小,又极有诗才,聊得兴起时小侄却忘了宝兄弟的年龄,以至于宝兄弟不得不陪着我等同饮,等发现时,宝兄弟已经醉了。

所以万请世叔莫要责罚宝兄弟。”

几个和贾政关系还不错的乡绅,也跟着劝道,“不错,不错,我等家中后辈都以成年,有错也是他等的过失,而且今日能和石贤侄相交,乃是好事,政公莫要苛责宝玉贤侄。”

贾政本来就喜欢石仲魁,又听他说贾宝玉有诗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加上被众人一劝,也不好跟对待家中几个门客一样板着脸,笑呵呵的拱手对众人说道,“诸公还请放心,宝玉能得石贤侄一句夸耀,政此刻心里只有高兴,甚至还有点忐忑。”

“哈哈,政公哪里话”,于洪高笑着道,“劣徒说宝玉贤侄有才,那肯定不会错的了。

毕竟说到诗词之道,我这个当师傅的也没伯谦强。”

贾政和众人打心里想反驳,可一想到那首‘一纸家书只为田,让他一丈又何妨’,又觉得别说于洪高了,即便在场的人加起来,诗词一道上也比不过这一句。

杨文钦忽然开口道,“今日我等相聚,不留诗词实在太可惜了,贤侄可有雅兴?”

众人一看就知道杨文钦虽然妥协,但心难免有怨念。

毕竟杨家被石仲魁一首诗写进县志,甚至士林无数笔记、趣谈文本中,搁谁身上也难免不甘。

至于缮国公府。

人家是武勋,被人骂就骂了,更别说缮国公府也没出丑,反而会因为一首诗,而被后世记住。

怎么算都是占便宜。

石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